說下最近討論比較多的3個指數:
(資料圖片)
科創成長、科創100、中證2000。
各有特色,
和已有的“科創50”相比,
科創成長,更看重成長性,要求營收和凈利潤高增長。
科創100,市值下沉,選的是中等市值股票。科創50成分股平均市值是549億元,科創100成分股平均市值是143億元。
中證2000,也選擇了市值下沉。
國證2000選的是市場排名1001-3000的股票,成分股平均市值是77億元;中證2000選的是市場排名1801-3800的股票,成分股平均市值是45億元。
中證2000是比國證2000更偏小盤的指數,也難怪剛一發布就有10家基金公司爭先布局。
01
科創100 & 科創成長
先簡單回顧下科創50,
它是從科創板上市股票中,選取市值大、流動性好的50只股票組成。
和它相比,
(1)科創100,選的是市值中等,且流動性較好的100只股票,成分股平均市值更小。
如果把“科創50”比作“滬深300”的話,那“科創100”就是“中證500”。
所以,我們看2個指數的市值分布,
科創50的平均市值是549億元,科創100的平均市值只有143億元,明顯要小得多。
而且,因為科創板大市值股票主要集中在電子行業中,所以科創50指數電子行業一家獨大,占了一半的權重。
科創100則要更均衡一些,
醫藥的權重是25.3%,電子的權重是23.6%,新能源(電力設備)的權重是19.7%,機械設備和計算機各占了10%左右的權重。
(2)科創成長,對成長性的要求更高一些,選的是營收和凈利潤增長率較高的50只股票。
如果把“科創50”比作“創業板”的話,那“科創成長”就是“創成長”。
所以,我們看券商對三個指數的業績預期,
科創50,預期未來2年營收復合增速是33.89%,凈利潤復合增速是31.31%。
科創100,預期未來2年營收復合增速是35.16%,凈利潤復合增速是52.87%。
科創成長,預期未來2年營收復合增速是50.39%,凈利潤復合增速是80.99%。
科創成長的成長性明顯要更高一些。
那有個小問題,
就當下來說,你覺得哪個行業最具成長性?
毫無意外,是新能源。
所以,科創成長變成了新能源一家獨大的指數,權重是48.3%。
再比較下3個指數的估值和收益,
出乎意料,“科創成長”的PE竟然和“科創50”差不多,都是40倍出頭,從估值和成長的角度來說,似乎是更好的選擇。
但也不能大意,科創成長的估值低和新能源占了一半權重有關,畢竟中證新能的PE是15倍,科創新能源的PE也才20倍。
收益上,
是科創100漲幅最大,2019年底基日以來漲了7.31%,但回撤也大,最大回撤是53.77%。
簡單總結下:
1)科創50,偏重大市值股票;科創100,偏重中等市值股票。
科創板大市值股票主要集中在電子行業,導致電子占了科創50將近一半的權重,科創100要均衡一些,醫藥、電子各占了25%左右的權重,新能源占了20%左右的權重。
2)科創成長,更看重成長性,當下新能源行業成長空間大,占了科創成長一半的權重。
02
中證2000
這里要從指數公司之間的競爭開始說了,
我國有2個主要的指數發布機構:中證指數公司、國證指數公司。
從業務上來看,是中證指數公司更勝一籌,有2萬億資金跟蹤中證指數公司發布的指數,但跟蹤國證指數公司發布指數的資金只有1000多億。
看具體指數的話,
在19個被超過200億資金跟蹤的指數中,有18個屬于中證指數公司,包括鼎鼎大名的滬深300、中證500、科創50等,這些都是中證指數公司發布的指數,屬于國證指數公司的只有“國證芯片”這一根獨苗。
但國證指數公司也不是全不能打,
它有一張王牌——2014年發布的國證2000指數,覆蓋了市場上排名1001-3000名的公司。
和中證指數公司的中證1000指數(覆蓋了市場上排名801-1800名的公司)比,小盤特征更明顯。所以,去年中小盤風格崛起時,有不少基金公司選擇發國證2000指數基金。
這次,中證指數公司發的“中證2000”就是對標“國證2000”,不過市值比國證2000下沉的更深,覆蓋市場排名“1801-3800“名的股票。
所以,我們看平均市值的話,
國證2000的平均市值是77億元,中證2000的平均市值是45億元,
中證2000已經取代國證2000成了市場上小盤風格最明顯的跨市場規模指數,這也可能是10家基金公司爭先布局中證2000的原因。
比較兩個指數,
藍線是中證2000、紅線是國證2000,綠色陰影面積是中證2000相對國證2000的超額收益。
兩個指數走勢基本接近,但在中小盤風格崛起的時候,比如2015年、2021年下半年以來,都是中證2000跑贏國證2000。
當市場風口切回到大盤藍籌那邊后,比如2017年,就又會變成國證2000跑贏中證2000。
總的來說,中證2000是比國證2000更偏小盤風格的指數,看好小盤風格的話,也是更好的選擇。
03
最后,
再說下兩家指數公司在寬基規模指數方面的布局,大概是這樣:
(1)中證指數公司的產品線更細,從100到2000都有布局,覆蓋了市場上前3800名的股票。
中證100,可以認為選的是市場上排名前100的股票。
中證200,可以認為選的是市場上排名101-300的股票。
中證100 + 中證200 ≈ 滬深300
所以,滬深300,可以認為選的是市場上排名前300名的股票。
然后還有中證500、中證1000、中證2000,選的分別是市場是排名301-800、801-1800、1801-3800的股票。
重新組合的話,還有中證700、中證800。
中證700 = 中證200 +中證500
中證800 = 滬深300 + 中證500
(2)國證指數公司的產品線略粗一些,
國證1000、國證2000比較有名,分別覆蓋了市場上前1000名、1001-3000名的股票。
還有一個國證300,覆蓋的是市場上排名前300的股票,可以近似認為等于滬深300。
比較兩個指數的走勢,基本一致,差別并不是很大。不過可惜的是,還沒有資金跟蹤國證300。
另外,
國證指數公司手里還有一個王牌——國證A50。
它選的也是大市值龍頭,成分股平均市值3520億元,是滬深300指數成分股平均市值的2倍。
不過,這個指數會根據行業市值占比和公司數量做一定調整,最終的行業權重是這樣的:
新能源占16.9%、食品飲料占11.7%、非銀金融占10%、醫藥占9.7%、電子占7.3%...
可能有小伙伴看出來了,
這不是和MSCI A50差不多嘛,
還真是,
比較兩個指數的走勢,也基本一樣。
不過MSCI A50的名氣更大,前年好幾家基金公司扎堆發了ETF,總規模接近200億,跟蹤國證A50的基金就只有一只,規模還不到一個億...
【更多閱讀】
為什么買指數?| ETF獨家工具箱| 指數定投指南| 關于估值的一切| 主動VS被動怎么選?| 溢價與套利
滬深300| 中證500| 中證1000| 醫藥指數家族| 醫藥基金怎么選| 港股醫藥| 雙創50| 白酒指數| 泛科技指數| 半導體指數| 央企指數| 軍工指數 | 消費指數 | 消費紅利| 人工智能| 紅利指數| 紅利低波| 同業存單指數| 指數增強寬基版| 指數增強行業版
海外QDII投資大全| 海外半導體| 中韓半導體| 印度基金| 越南基金| 海外醫藥基金| 美債基金| 日本基金| 黃金
點個「在看」再走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