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主席陶匡淳對中國醫療行業的趨勢與變化做出研判認為,數字化醫療在政策利好與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影響下迎來發展春天,中國的數字化醫療發展在逐步成熟。
《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多位業內人士了解到,在疫情的催化下,我國數字醫療發展迅速,未來發展空間巨大。與此同時,作為數字醫療重要組成部分的醫藥電商行業未來將進入細分化、定制化的新發展階段。
醫藥電商行業進入新發展階段
數字醫療是指把現代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應用于整個醫療過程的一種新型現代化醫療方式,是公共醫療的發展方向和管理目標。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成熟,醫藥電商和互聯網醫療迅速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人們數字醫療的主要形式。
陶匡淳認為,在政策鼓勵、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技術提升多重驅動下,醫療健康服務模式正在向以患者為中心的模式進行轉變,制藥企業也在探索以患者為中心的數字化生態系統建設??傮w來說,中國的數字化醫療版圖在逐步成熟。
“互聯網+醫藥”的快速發展滿足了人們足不出戶便能購買所需藥品的生活需求。通過電商平臺購入藥品的模式屬于典型的“B2C”模式,它是Business-to-Consumer的縮寫,指的是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產品和服務商業零售模式,是目前較為普遍的一種電商模式。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今數字醫療的商業邏輯已經產生轉變,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從“C端擴張”到“B端賦能”:我國醫藥電商行業過去主要依賴“C端”接入人數增多、帶動藥品銷量提升的商業模式遭到一定的發展局限,醫藥電商“B端”增速明顯;從“渠道規模”到“供應鏈價值”:業界企業紛紛跨界合作,讓我國醫藥電商行業從“單打獨斗”轉向通過利用供應鏈管理實現多元競合的未來行業格局;從“流量營銷”發展到“用戶為王”:我國醫藥電商行業將逐漸從嚴肅的營銷話語向以用戶為核心、加強與消費者溝通的方向轉變,整個行業開始進入“以人為本”、“細分化”和“定制化”的新發展階段。
2020年12月15日,國家衛健委、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深入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五個一”服務行動的通知》,要求推進“一體化”共享服務,提升便捷化智能化人性化服務水平;推進“一碼通”融合服務,破除多碼并存互不通用信息壁壘;推進“一站式”結算服務,完善“互聯網+”醫療在線支付工作;推進“一網辦”政務服務,化解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問題;推進“一盤棋”抗疫服務,加強常態化疫情防控信息技術支撐。
企業加快構建數字醫療產業模式
與原來去醫院就診的方式相比,“互聯網+醫療”的模式通過為人們提供了患者和醫生共同的在線社區、在線問診的渠道和慢病的有效管理等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
互聯網醫療發揮自身遠程問診優勢開展大規模的線上咨詢服務,不僅僅節約了遠距離看病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在新冠疫情期間更是降低了病毒傳播的可能性。以從業多年的醫患交流平臺“春雨醫生”為例,記者采訪了解到,它的問診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形式——“快速提問”和“找醫生”。“快速提問”是指系統根據用戶的基本信息、用戶的不適癥狀進行智能的科室匹配,同時對該時段該科室在線的醫生進行眾包搶答的推送。搶到問題后,醫生便可以與用戶進行在線咨詢等服務。“找醫生”則是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或者根據春雨醫生自診系統提供的建議,自行在平臺上尋找自己認為合適的醫生進行醫療健康咨詢。這種模式讓越來越多的用戶通過在線問診接觸到互聯網醫療服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互聯網醫療用戶的整體規模和滲透率,也將進一步助推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
瑞銀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譚雅文日前向媒體表示,線上藥房和線上問診兩個模式目前來看是有一定可預見性的。根據瑞銀對線上問診和醫療電商兩個板塊潛在市場規模測算,線上診療2025年的潛在市場規模是9000億元左右,實際市場規模是800億元左右;藥品電商市場的潛在市場規模在1.4萬億元左右,實際市場規模在1000億元左右。
歐陽日輝認為,當前我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速度較快,表現為以大數據、云計算、“5G+AI”雙核為驅動的智慧醫療模式,具有互聯網醫院、診前診中診后智能連接和健康管理等多種商業實現方式。隨著國家多個政策的出臺,大數據、云計算、AI、區塊鏈、5G等新技術發展,業界加快布局“互聯網+醫療”,有效推動了數字醫療總體趨勢的形成。
在新模式的驅動下,互聯網巨頭們加速了布局的腳步。據相關媒體報道,2020年8月,字節跳動以數億元對價全資收購百科名醫,正式將觸角伸向醫療領域;2020年11月,騰訊醫典宣布啟動醫學科普官計劃、大眾科普官計劃、內容開放計劃三大計劃,表示要以社交化和場景化普惠大眾。據安信證券統計,互聯網醫療行業一級市場投融資投資量主要集中于醫療信息化行業。2020年1至11月全球一級市場醫療信息化投融資金額共計378.61億元,占比47.84%;投融資數量共191筆,占比達54.57%。從國內來看,醫療信息化行業2020年一級市場投融資多達59筆。截至2020年末,港股市場有京東健康、阿里健康與平安好醫生;A股市場有以東華軟件、創業慧康、衛寧健康、東軟集團為首的互聯網醫療概念股。有業內人士預計,在未來5至10年,醫療領域最主流的公司將成為數字化醫療企業。
數字醫療未來發展仍須有效監管
建設智慧醫療模式的過程推動了數字健康公司的快速發展。全球市場研究機構CB Insights對數字健康公司的定義是指健康醫療領域中使用軟件、技術作為主要競爭力之一的公司,包括疾病診斷、技術驅動的醫療保險平臺、用于藥物發現的AI工具等。在“互聯網+醫療”模式的推動下,數字健康公司正在重塑健康保障領域的各個方面,數字醫療這一領域正在不斷成熟。而數字醫療在深度融入公共醫療衛生體系的同時,也在整個健康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為了更好地推動數字醫療產業的發展,歐陽日輝表示,我們不僅要利用市場機制,激勵模式創新,更要積極發揮政府的政策指引與措施激勵,進行“政策創新”。要合理規避政策的“反反復復”與“一刀切”現象,增加政策調整空間與適應性,降低政策變動對行業發展的負面效應。國家層面要加大對醫藥行業機制研究的投入力度,做好機制設計與理論研究,增強政策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同時,還應格外重視個人隱私的保護,防止數據外流。
據相關媒體報道,數字醫療的發展也要照顧多個群體的實際需求,譬如老年人。雖然“互聯網+”的模式給人們帶來很多便利,但老年人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掌握像網上問診、網上購藥一類的信息技術。因此,隨著數字醫療的發展,我們更應照顧到老年人難以掌握的問題,通過多種渠道幫助老人邁過醫療健康的“數字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