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喜馬拉雅折價賣身,在線音頻行業發展瓶頸待解】喜馬拉雅賣身音樂、CEO余建軍淚灑會議室,其折價出售結局引發關注,關鍵問題浮現:喜馬拉雅到底值不值209億?一方面,它是“中國最大的在線音頻平臺”,月活用戶逼近小紅書,付費訂閱收入不輸愛奇藝,但相比最后一輪融資300億估值,出售價縮水1/3。另一方面,與同類型平臺相比,209億估值約是7個知乎、8個keep、11個斗魚,考慮其4次沖擊上市無果、5年虧損30多億,6折賣身似乎合理。市場普遍認為版權是造成這種落差的原因。版權是在線音頻平臺的核心資產,10年前喜馬拉雅與荔枝FM曾因郭德綱相聲版權糾紛,導致兩家App在App Store下架。喜馬拉雅對版權布局前瞻,2014年與德云社合作,2015年獲閱文戰略入股后,與多家版權方簽約,握有70%有聲書改編權。2016年與馬東合作《好好說話》,上線當天銷售額達500萬。截至2023年底,其在各內容分支都有業內最大規模資源庫。對應地,喜馬拉雅2021 - 2023年收入結構中,訂閱收入過半,是營收支柱,廣告收入也與內容相關,內容版權影響長音頻平臺身價。以UGC為主的荔枝付費率不足1%,襯托出喜馬拉雅12%付費率的優勢。2022年,手握熱門IP的懶人聽書被音樂27億收購,相當于50個荔枝市值。不過,不同賽道版權定價不同。2023年,喜馬拉雅全平臺平均月活超3億,人均使用時長超抖音,但手握版權仍靠大裁員才擠出利潤。版權燒錢,用戶付費意愿低。訂閱制下需擴展內容庫、給版權方分成,其收入分成和內容成本占比超30%。雖保留版權投入,但未出現國民級爆款,音頻市場用戶規模和商業效率天花板低。從招股書看,喜馬拉雅經營指標觸頂。用戶日均使用時長先升后降,月活躍會員付費率下滑,月活用戶增長呈觸頂跡象。在線音頻行業天花板可能是日均兩小時收聽時長、2億主流終端月活用戶。其訂閱收入增速下滑,廣告收入受媒介限制。早年版權協議將到期,續簽成本或大增,出售核心資產成無奈之選。在線音樂行業同樣版權競爭激烈。音樂斥資買周杰倫版權后授權云,云音樂低價售合輯被訴賠款。音樂保留頭部獨家版權,蝦米音樂因版權不足關停。在線音樂版權投資回報率高,有更廣泛受眾和成熟商業模式。2024年音樂付費用戶1.2億,訂閱收入152億,云音樂也表現較好,而喜馬拉雅發展受限。在線音頻缺乏廣泛受眾和成熟商業機制,平衡版權成本和貨幣化空間難題待解。音樂收購喜馬拉雅,既顯后者止損明智,也現前者無奈。音樂早有在線音頻探索,曾運營企鵝FM后停運。其收購懶人聽書,收購完成后將掌控在線音頻行業大半江山。若此仍難發展,或說明該行業發展艱難。
本文由 AI 算法生成,僅作參考,不涉投資建議,使用風險自擔
關鍵詞:
財經頻道
財經資訊